只做好妈妈还不够--渔歌轻飏养成计划第五课随感
只做好妈妈还不够——渔歌轻飏养成计划第五课随感
上回说到,咨询室里只有一种关系:母婴关系。好妈妈要做到对孩子的无条件接纳。但实际中,它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对于孩子或来访者而言,百分百的好妈妈是不存在的,因为妈妈几乎不可能了解孩子的所有情绪,满足她的所有需要。孩子的失望、愤怒等情绪是难以避免的。也就是说,孩子心中的坏妈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婴儿最初采取分裂的办法,把好妈妈和坏妈妈分裂成两个人。好妈妈带来快乐,坏妈妈带来痛苦。
这个观点来自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过去的经历影响现在;内心世界的客体关系影响外部世界的人际关系。通常走进治疗室的人,内心里的好妈妈不足够好,坏妈妈的部分太多了。
所以,咨询师在和来访者建立稳固的关系之初确实要尽量去做一个好妈妈,这个好妈妈让来访者产生足够的安全感,让她的自我一点一点成长起来,变得更有力量。但是这还不够,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咨询师就要去有意地激活来访者体内必然存在着的那个坏妈妈。周老师举了苏晓波老师的例子。有一次,苏老师故意对来访者表现出爱理不理的态度,忽略的眼神,这些举动成功激活了来访者内心封存的坏妈妈客体。来访者对苏老师表达出了很大的失望和愤怒的情绪,之后苏老师再和来访者一起讨论这些情绪背后的深意。
周老师说,起初来访者都会对咨询师理想化,甚至神化,咨询中去理想化的过程是缓慢的,也是必要的。表达失望是转折点一样重要的时刻,它标志着咨访关系终于接地气了,也是来访者从分裂走向整合的开始。
整合能力和现实检验能力是自我功能里很重要的两点。整合的对立面就是分裂:非黑即白,非好即坏,天使或恶魔;现实检验能力的反面就是幻想、理想化、不切实际。所以,是不是可以说,咨询的过程也是来访者的自我成长的过程,自我功能变得强大的过程。
李孟潮老师写过:“对于分析来说,需要进一步整合分裂的爱和恨,仅仅只有包容而没有领悟是退行的。分析师不断喂养‘包容’的乳汁,会滋养被分析者的自恋幻想,从而无法承受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存在着丧失、冲突和痛苦的世界。”我真的很想给李孟潮老师颁发一个最佳场外指导奖!
自恋幻想那一定不是健康的自恋。健康的自恋有几个标准:能区分自我与他人、理想与现实;比较客观,能稳定地评价自我和他人(注意:稳定!);像尊重自己一般尊重他人;追求理想,但不强求完美。
小孩子都是很自恋的吧,觉得自己是最漂亮的,最厉害的,最聪明的。自恋和分裂机制是有关系的吧?是什么关系呢?请周老师解答。(文:刘丽英)
周湘:自恋和分裂机制的关系从个体心理发展上来理解,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依相伴,互相成就的关系。当自恋力比多大量固着自身,无法投注到客体时,也常常源于他内心一分为二的保护措施。通俗的说法是:这人老爱跟自个玩,不爱跟别人瞎闹!我们也经常发现这样的个案总是会在咨询里说:“谁谁谁是坏人?曾经怎样怎样坏?我我我是好人,一直一直怎样怎样的好?”在这样的个案里我们也不难发现自恋和分裂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自恋和分裂机制的关系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理解,又可以说它们是从属关系或依从关系。我们将熟知的不同的防御机制分为四大类:自恋性、不成熟性、神经症性及成熟性防御机制。分裂的防御机制从属于自恋性这一大类,分裂的防御机制帮助我们避免内心里相互对抗的两种或多中成分具有一致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的一部分逐渐就被分裂和否认了。比如在恋爱里某人会说“我爱你”,不一会儿说:“我恨你!”
所以,自恋爱上分裂,还是分裂依从自恋呢?
总之,它们如此相爱!(答:周湘)